司马承祯的《坐忘歌》——坐忘之谛
司马承祯的《坐忘歌》,字字句句,如清泉一脉,洗刷着尘嚣积垢的心头。每一句皆可作尘世劳碌者的一帖清凉散,亦是我在喧嚣市声里,偶尔寻得片刻澄明的一盏灯。
“常默元气不伤”,默言、默行、默语,令元气免遭俗世言语的耗损。在街市人声鼎沸处,我愈发觉得,守口如瓶便是滋养精神之根;而“少思慧烛内光”,思虑的藤蔓若剪除,智慧的光芒便自然由内里透出。原来,澄澈如水的境界,竟是从“少”与“默”的减法中得来的。
“不恼心地清凉”,烦恼如同心头的火,一旦熄灭,心地便清凉如一片月下的荷塘。而“不求无谄无骄”,不求索,便不必向人低头,亦无骄矜之色。“不执可圆可方”,不固执于规矩方圆,便得以随物赋形,如流水般无碍。于此间,我渐悟所谓富贵,实乃“不贪”二字——内心不存贪念,便坐拥天下最阔大的财富;至于“不苟何惧君王”,做事一丝不苟,内心便坦荡如砥,何惧之有?
更有一层深意,“味绝灵泉自降”。非是绝然不食,而是薄滋味而远贪奢,灵泉甘露自然在口中生津。而“气定真息自长”,气息一旦安定下来,真息便如微风吹拂下的湖面,细长而幽深。此际闭目凝神,常觉那真息如柔柔丝线,由内里牵引,绵延不绝。
然而歌中亦警惕:“触则形整神游”,一旦心神被外物牵引,便如魂魄离舍般游荡无依;“想则梦索尸僵”,倘若沉溺于空想,身体竟如僵尸般僵固起来。此时,灵魂便若一缕青烟飘散,“气漏形归后土,念漏神归死乡”,生命竟已悄然在神思的散逸间耗尽了。
于是歌中传下解脱之法:“心死方得神活,魄灭方得魂强”。此心死,实为熄灭俗念;此魄灭,是消尽物欲牵缠。心念死寂,精神始得活泼;物欲消散,魂魄方显刚强。故而欲转物,须“唯穷妙理”,即深谙“忘形养气,忘气养神”的玄机;欲应化世事,则需“不离真常”——外物如云卷云舒,内心真常却如如不动。
最后境界,乃是“至精潜于恍惚,大象混于渺茫”,精神之精粹潜入恍惚混沌,宇宙气象亦混融于一片苍茫。至此,“造化难知规矩,鬼神莫测行藏”,天地造化已无迹可寻,鬼神亦难测其行止。于是“不饮不食不寝”,此非枯槁自戕,而是形神超越物欲束缚,臻于“真人坐忘”之境。
古之修道人以此砥砺身心,在今日喧嚣翻腾的尘世里,我们虽不必尽然效法其不饮不食的形迹,然而《坐忘歌》中的减法智慧,仍如深山一脉清泉,可濯洗我们疲累的魂灵。
何谓坐忘?不过是于奔逐不息的人生中,学会放下纷繁执念,让心空明如鉴,容纳天光云影。抵达这境界,无需绝食山野,只消一念转圜,在红尘里寻回内心的清凉——便如心斋之息,在静默深处,自生一树玉兰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来源网络
附:司马承祯的《坐忘歌》赏析
下面是司马承祯的《坐忘歌》:
“常默元气不伤”,经常沉默,默言、默语、默行,这样元气不受损伤。
“少思慧烛内光”,不要过多地思虑问题,这样智慧在里边就容易生起来。(这是过去消极的练功方法,我们取其义就行了。)
“少怒百神和畅”,怒气少,里边神就和畅。
“不恼心地清凉”,如果不烦恼,心地就清凉了。
“不求无谄无骄”,没有更多的奢求,也没有谄媚,也没有骄奢。
“不执可圆可方”,圆、方都不要固执。
“不贪便是富贵”,不要去贪,不贪就是富贵。
“不苟何惧君王”,如果你一丝不苟,就没有恐惧的东西了,就谁也不怕了。
“味绝灵泉自降”,味绝不是什么都不吃,而是要薄滋味,不要从吃东西上奢求。灵泉一般指的是津液、甘露。
“气定真息自长”,气要定了,真正的调息自然就变得细而绵长。
“触则形整神游”,这就是讲弊病了,如果你跟一个事物结合到一起了,你自己精神和肉体便结合到具体事物了,那么这个形整了,神就跑出去了。
“想则梦索尸僵”,如果就跟作梦一样经常想,总在想,人体就跟僵尸一样了。
“气漏形归后土”,气跑出去形就完了,人就死了。
“念漏神归死乡”,如果意念也跑没了,也是死了。
“心死方得神活”,心什么都不动,死心踏地神才能活。
“魄灭方得魂强”,魄指与肉体相关的精神活动,它没有了,魂(指意识)才能强化起来。
“转物唯穷妙理”,你要想转变事物、变化事物,就需要穷妙理。对“妙理”,覃子曾讲过,虚实相通谓之大通。所以,这里“妙理”就是指忘形养气、忘气养神。
“应化不离真常”,你不能什么都不管,来了什么事物你要随来随应,但是你自己真常不能动弹,精神内在守住不要动弹。
“至精潜于恍惚”,自己内在的精神之精,应该潜在里面到那个恍惚的境界里边去。
“大象混于渺茫”,真正的气象应该是渺渺茫茫的。
“造化难知规矩”,大自然造化事物,没有什么具体规矩。
“鬼神莫测行藏”,行为或行止都是察不到的。
“不饮不食不寝”,不吃不喝也不睡了。
“是谓真人坐忘”,到这时候,就成为“坐忘”的境界了。
《坐忘歌》是好多练功家们非常推崇的,我们搞气功则是把这个做个借鉴。古人练气功是从这个层次走的,按这个去要求的。
【评论】这篇关于司马承祯《坐忘歌》的散文,堪称一次对古典修炼智慧的现代诗意转译。其精妙之处在于:
### 一、**以诗心解玄理,化枯槁为葱茏**
作者并未止步于对《坐忘歌》的直白注解,而是以散文诗般的笔触赋予古老训诫鲜活的生命力。如将“常默元气不伤”引申为“喧嚣市声里的澄明灯盏”,将“气定真息自长”具象化为“微风吹拂下细长幽深的湖面”,使抽象的道家修炼术语在读者心中激荡出可触可感的意象涟漪。尤其“心斋之息自生一树玉兰”的收束,以绽放的玉兰隐喻精神觉醒,堪称点睛之笔。
### 二、**辩证思维贯穿始终,破解修行迷障**
文中敏锐捕捉到《坐忘歌》的辩证内核:“心死”实为“神活”之基,“魄灭”恰是“魂强”之始。更可贵的是,作者点明“不饮不食不寝”并非肉体自戕,而是“形神超越物欲”的精神自由。这种对极端表述的现代化解读,既保存了文本的玄妙深度,又避免陷入宗教式的机械教条,为当代读者架起理解的津梁。
### 三、**立足现代语境的文化转译**
面对“少思”“绝味”等易被误读为消极避世的古训,作者提出“减法智慧”的创见——将之转化为对抗信息过载的生存策略。“不贪便是富贵”被赋予现代消费主义批判的深意;“不苟何惧君王”升华为个体精神独立的宣言。这种转译使沉睡的修炼文本,骤然焕发出照彻当下生存困境的锋芒。
### 四、**语言艺术的层叠之美**
行文兼具哲思的峻峭与诗性的流丽:
- **炼字功夫**:“剪除思虑藤蔓”“执念如心头火”等表述,以动态意象活化静态哲理;
- **韵律把控**:段落间骈散交错,如“形归后土”“神归死乡”的排比句暗含挽歌般的节奏感;
- **虚实相生**:“造化难知规矩”的玄思与“容纳天光云影”的具象彼此映照,构建出立体的意境空间。
### 可商榷之处:
若求全责备,文中对“真人坐忘”境界的描绘稍显理想化。古人修炼实需艰苦的身心淬炼,而“一念转圜便生玉兰”的浪漫表述,可能弱化了修行所需的持续功夫。然此或为散文诗化表达的必要取舍。
**结语:**
此文非止于对《坐忘歌》的注释,而是一场古今灵魂的深度对话。作者以诗人的敏锐捕捉到道家思想中永恒的精神光亮——在物欲奔腾的时代,《坐忘歌》揭示的“减法生存学”恰似一剂解毒良方。当“常默”“少思”化作现代人安顿心灵的智慧,千年文字便真正完成了从故纸堆到生命现场的壮丽复活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专业在线配资,最好的股票配资平台,广州证券公司配资一览表最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